电气石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气石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当按需印刷从多多益善到以稀为贵

发布时间:2021-09-14 21:03:07 阅读: 来源:电气石厂家

按需印刷:从“多多益善”到“以稀为贵”

多年来,人类对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开发,一直把重点放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率上,所谓“印刷”,就是对原稿进行大批量复制的产业。今天我们来到这样一个转折点:出版物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

笔者是两年多前在美国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首次听说“POD”这个新鲜名词的。一位电脑美术出身、正在创办一家图书络公司的老总,眉飞色舞地甩出一串串英语缩写术语,“POD”更是他频率高的词汇。

“POD?POD是什么?”我终于忍不住请教。

“POD Print On Demand,按需印刷呀!”老总耐心解答我的疑问。

“按需印刷?按需印刷又是什么?”

老总并不以我弧陋寡闻提出提出低级疑问为怪,他滔滔地绝地讲述了“按需印刷”的由来、目前进展和未来种种美妙图景,听得我眼都直了。

要说快也真快:2000年10月,笔者参观全球最大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看到了令人神往的POD,印刷、裁切、折叠、装订一条龙,当场可以拿到一本小册子,虽说装帧显得简陋,参观者和洽谈者却十分踊跃。而在前后脚举行的中国南京书市上,“人民时空”与经纶全讯公司合作,每日在展厅作POD现场演示,印出中国大陆第一本按需印刷的图书《性别与服饰》,二、三分钟即得。

从为多数人服务到为少数人服务

按需印刷是从数字印刷脱胎而出的,到现在不过十来个春秋的光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几大著名印刷设备厂家运用现代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络技术等最前沿成果,开始研制数字印刷机,1990年Xerox推出了DocuTech,奠定了单色数字列印的基础;1994年,另外两家公司Indigo与Xeikon分别推出彩色数字列印系统。

尽管“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数字印刷是否将取代传统印刷、按需印刷是否会压倒批量印刷,国际出版界、印刷界议论鹊起,但其市场定位、投资成本等难都都使商家踌躇再三,未必敢立马全身心拥抱上去,这就像时装模特在T型台上展示前卫服饰,寻常人哪里敢轻易问津?

不过,近年情况陡然一变。电子出版、电子商务和络运用日臻成熟,按需印刷具备了商业化应用的条件。据估计,2000年数字印刷占了书刊和商业印刷总和的12%,而且一直到2005年,每年增长12%,其中彩色数字印刷产值每年更增长13%,印量每年增长40%,而同期的传统印刷年增长率仅有4%。

多年来,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相一致,人类对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开发,一直把重点放在扩大规模、提高效率上。从抄写到印刷,到发明活字印刷,所谓“印刷”,就是一种对原稿进行复制的产业,长久以来,几乎所有的印刷设备从印前、印刷到印后,都将发明和改进的焦点放在大批量复制上。一代又一代能人巧匠殚精竭虑,朝着越来越大量复制的路数一路疾驰。

然而,今天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随着后工业社会来临,印刷品如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重心所在。当年那位老总给我举了几个例子:

西方汽车、电脑和设备器材厂家,当天有多少产品出厂,其“文件处理中心”就得有相应数量的配件目录、用户指南,即时印刷装订成册,一并出厂。现在企业多采用按用户订货生产的零库存销售模式,产品品种多,换代快,用户的要求又因人而异,使用手册也得因人而异。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如何讨得消费者欢心也越来越让商定动心思,不再笼而统之地把顾客看成“他们”,而是渴望能够针对其特定心理来打动“他”或“她”无论是谁,当拿到一份专门为自己“度身定制”的出版品,总是更容易怦然心动吧!

此外,变量印刷服务、远程服务的需求也随之而起。

还有一个原因使按需印刷被人看好;它带有介乎传统出版及未来电子出版二者之间的特征,不论是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出版业还是读者而言,比起纯粹电子图书来,它更容易被人们按受,给市场的变化转型,也提供了一个缓冲过渡期。

旧产业的瓶颈就是新技术的希望

什么是“按需印刷”?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消费者的需要来印刷。就技术而言,按需印刷不防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高度自动化控制的印刷设备,完成可变数据的即时印刷方式;就市场而言,按需印刷则可以定义为:满足客户对产品数量、周期和质量等特殊要求的一种印刷解决方案。

不防以实例说明“按需印刷”的优势所在。

美国有一所业余学校急需已经脱销15年的著名教材,但他们需要多少呢?区区50本。

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数字。按照传统印刷方式,制版费用是固定的,印50本或印50万本,制版都要掏那么多钱。所以印数越多,摊到每一本上的制版成本就越少,甚至可以少到忽略不计,这就形成所谓最小经济印数的成规,“印得越多越省钱”也成了不言而喻的共识。反过来说,印得越少,成本越高,为50本花一笔巨款,不合算嘛。

出版商找到了闪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问是否愿意以“合理的价格”接下这一订单。Ingram Book集团旗下创办于1997年的公司,接下了这宗生意,就此一举开拓了按需印刷的业务。一发不可收,他们专门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按需印刷服务,2000年春,公司独立出来,改名“闪电资源”(Lightning Source),现已与700多家出版商签订了合同,平均每一订单仅有1.6本书!,可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天印制5千本书;去年7月,他们印出了第100万本书;到今天,他们印行的图书零售总额,已高达2600万美元。

“闪电资源”公司敢接下小批量印刷订单,许诺可用低廉的价格印刷100本、10本甚至1本书,是因为他们率先使用恶劣IBM按需印刷出版技术。数字印刷改变了传统印刷的游对规则:按需印刷不再存在“最小印数”的概念,也不再是印得越多越省钱,而是印刷成本与印数呈正比,印1本的价格就是印50万本的50万分之一(当然,不是绝对的”。换名话,如果说传统印刷的好处是以印得多来降低成本,按需印刷的好处则是不会因印得少而增加成本,“闪电资源”印一本三百页图书,成本为4.8美元。

与“闪电资源”合作的出版商这下高兴了:当每次图书卖完后,又陆续收到百十本零星订单时,不再为盘算重印还是不重印而犯难了;他们也不再需要在仓库堆积大量书籍了,每年有40%印好的书籍因为读者阅读胃口的变化而卖不掉呢!

有了按需印刷,出版商既不用担心书籍滞销,也不用担心书籍脱销;读者既无须等待那个可恶的最低印数,也不会从此与该书无缘;人类的精神使辣手的样品如薄膜也能同较重的注塑部件1样易于操控收获、文化成果寿命可以无限延长,它保存在数字版本中,配合上互联,无论谁需要、何处需要、何时需要,需要多少,订单转给数字印刷中心,马上就可以印出来,快递到客户手上。说得玄一点,顾客在东半球的书店,数字印刷中心位于西半球,也可以立等可取一本像刚出炉面包般新鲜的书。

在市场上,POD实际上是先有买主,后有产品。这是与传统印刷的最大区别:它代表着一种“有求必应”的印刷方式,能够保证每一本书都卖得出去,不存在退货一说,这就是把市场风险降到了最小。

每一本书都独一无二

按需印刷这个概念实际上包含了两重含义,上面介绍的可以归纳为第一种:“少量印刷”,或叫“短版印刷”(Short Run),另一种是“变量印刷”(Variable):每份甚至每页的内容,可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这正是按需印刷的第二点好处:个性化。

二十年前当开架售书刚在中国恢复,我们常听说,有些雅贼对一本书中某几页感兴趣,舍不得掏钱买书,就悄悄地撕下那几页揣兜里带走。这种行为因然不道德,但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本图书包含大量信息,对某一个读者来说,有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没有可能他需要某几页,就真的只买下那几页呢?

按需印刷可以做到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并阻隔环境温度的红外辐射服务:读者可以只为息所需要的信息花钱或以自行筛选所要的内容,自行排列组合其顺序,从甲书中选一章,从乙书中挑一节,用鼠标把它们勾出来,“杂烩”在一起就可以印成一本书。西方还酝酿一种“篇章销售”,像市场调查报告、法院判例报告、个人学术个案研究等,每一篇只有十几页、二十页。这么点篇幅过去上哪儿买?只能到图书馆复印。但是现在就可以论篇否则卖了。

大学教材教辅也用得上“变量印刷”:这些专业化的图书一年一年下来,变化内容虽不多,但又年年都变;或者某位教授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为他旗下十个二十个弟子有的放矢,融进一些个人见解,作成POD也非常合适。

公司年度报告、展览会促销传单、商业宣传品如贺卡、请柬、招标投标书、菜谱、演出节目表、个人画册,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文件等,都可以根据客户需要,随时设计和更改内容、版式、规格、纸张,开印前一分钟还可以更改。客户拥有了“操之在我”的主动权,提出想法和要求,数字印刷系统能以最佳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组合来完成。这种“一体化服务”的印刷方式,如同使用“傻瓜”相机,无须调整就可以获得最佳聚焦、曝光的相片。

按需印刷既然用上互联,就可以作到远程印刷,而不一定非要客户在现场进行修改和认可。这不仅节约了时间和运输费用,免去了来往奔波的辛苦,还能够实现图书、报刊先派送信息再印刷的生产方式,类似于报纸印刷目前所采用的卫星传版技术,保证了出版品的时效。

“图书死了,图书万岁!”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调侃过:名人们都出过书了,现在该轮到咱老百姓出书了。但老百姓真要出书谈何容易?1000册起印数就让人望而生畏。现在有了按需印刷,老百姓出一本书,单就经济开销而言,就易如反掌了。

美国《时间·数码》(Time Digital)杂志去熟习金属拉伸实验的操作步骤年年底的一期封面专题为《你说你想要一场电子图书革命》(You say you want an e-book revolution),其中谈到,有两种革命正在发生,一种是对作者而言,另一种则面对读者。可以大胆预言,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自行出版著作,“图书死了,图书万岁!”(“The

TLY-S数显式全自动弹簧拉压试验机
SHT4206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PNW-8000汽车传动轴扭转疲劳试验台
pq-60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